「橫柴入灶」是一句閩南語諺語。早年尚未發明瓦斯爐前,人們烹調需在灶中生火,燃料則為木柴,因為灶門小、內爐大,放柴入灶必須直入,橫放肯定進不了灶。因此,用來形容「明知行不通卻蠻幹」,或是引申為「強辭奪理」的情境,十分精妙。
「灶」跟「柴」都是具體可見的事物,再怎麼不知變通的人,也不會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將橫柴硬擠入灶。然而,在工作領域上,面臨的問題(灶)有時較為複雜,不易一次就用對方法(柴)。如果持續用錯的方法,卻未能意識到要「及時改變」,不就是不知不覺中陷入「橫柴入灶」的狀況而不自知嗎?
比方有一類人,做事方法數十年如一日,成效不彰卻無動於衷。他們做事的過程,甚少思考怎麼做效果最好,只要「有在做」就好了。這類人在不知不覺中,誤把手段(有在做)當成目的,倘使不改變心態,至多只能成為組織內的萬年科員,甚至很快會被組織所淘汰。
第二種類型的人,做事很認真、負責,也有做好事情的企圖心。然而,面對難題時,一個方法試了很多次毫無成效,還是很有「耐心」的再來一遍。對於成效不彰雖不免心急,卻因不知「該變通」,或「如何變通」,只能乾著急,或是期待有一天奇蹟會出現。雖然有心把事做好,事情的推展卻甚為緩慢,殊為可惜。
檢視自己的工作方式,是否感覺,有時確實會不自覺落入第二類「橫柴入灶」的窘境?事實上,此一現象的根源,就在於缺乏「時間也是一種成本」的意識,因而無法「及時」、「自動的」提醒自己,該另尋他法了。
要改變上述狀況,不妨嘗試養成「方法最多試三次」的習慣與機制。首先,一個方法連試三次仍無成效時,表示解法可能想得不夠周全,要強迫自己退回原點重新思考、另闢蹊徑。同樣的,若情況仍毫無起色時,此時,可能代表自己的能力、火候還不夠,不足以想出夠好的點子,因此,即要當機立斷,轉向主管求援(call help)。否則,一再的延宕問題處理時效,反而會「斷柴損灶」,賠上自己的時間與公司的資源。
此外,在工作內容中,有一些事情執行了一段時間,執行過程也沒有大問題,但對於這類的工作,事實上,也可建立「半年後重新檢視」的機制。因為,在穩定運作一段時日後,個人能力火候會更為精進,判斷力也有所提升;回頭檢視昔日做法,經常能看出許多可茲改善的空間。更何況,外在環境的變動相當迅速,養成定期檢視的習慣,也是避免方法過時的自我提醒機制。
不論是「方法最多試三次」,或是「半年後重新檢視」,都是一種「自我提醒」的習慣與機制,「自動的」提醒自己經常注意方法的有效性。倘使能確實演練這兩個機制,長期以往,縱使外界環境難以捉摸,個人卻因培養了高度的敏銳度,比別人更「快」用對方法,績效提升的速度自然就更快了。
資料來源:網路成功心態管理文章
佳威教育訓練中心提供演講講座服務包含:創業演講/創意管理講座、就業演講/就業管理講座、職涯演講/職涯管理講座與專題演講/專題管理講座
提供企業教育訓練服務包含:企業經營課程、主管培訓課程、核心職能課程、服務管理課程、通識管理課程、人資管理課程、行銷管理課程、生產管理課程、品質管理課程、ISO管理課程、資材管理課程與財務管理課程共12類管理課程超過200門以上的教育訓練課程
歡迎與佳威企管洽詢教育訓練
- Jun 23 Sun 2013 17:34
你在做人處事上是否會橫柴入灶呢? 作者:杜書伍先生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